多面卓别林,那个熟悉的陌生人,用何种“视”线看向世界?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

他的形象家喻户晓

导演、制片人、演员、作者、作曲人

他也是一个身兼数职的多面影人

他用喜剧幻化成强有力的手段去表现周遭世界的悲惨、恐怖与脆弱

查理·卓别林

他被誉为是从电影世界中诞生的重要艺术家,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人

1928年,卓别林因《马戏团》荣获奥斯卡特别奖,1972 年又再获奥斯卡荣誉奖(即“终身成就奖”)

他率先将其艺术独立,突破原有电影制作方法,为他的人物角色创造出一个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各种类型的创作可以和谐共存

他如何建立起与观众之间独特的联系,如何革新使他成名的电影产业,又是如何将“短暂世纪”浓缩在画面中,如同将瓶中信漂流传递至我们的时代。那个熟悉的陌生人,用何种‘视’线看向世界?

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展览筹备,“卓眼世界”和我们见面。

“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

余德耀美术馆与瑞士洛桑爱丽舍博物馆合作, 喜剧之王 “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全球首次大型回顾展,首次来到中国。

本期嘉宾:余至柔

余德耀美术馆执行CEO

卓别林是谁?他看到这个世界的哪些东西,它们又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他试图向我们传达什么?

此次展览将探索促成卓别林成功并为其带来关键性机遇的原因,研究摄影图像在艺术家走向传奇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围绕七个篇章展开,展出超400件作品,包括:古董照片、现代印刷品、原版海报及明信片、专辑唱片、戏院节目单和剧本原稿等,此外还有30多部电影节选、纪录片、家庭影像、主题剪辑片段等视频集锦,内容跨越了150年(1874—2018)。

这批摄影档案充分体现了这位喜剧大师的魅力,也见证了卓别林著名的“流浪汉”形象的演变,以及艺术家职业生涯的真实场景。

余德耀美术馆也为观众呈现了“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展览特别活动:《寻子遇仙记(The Kid)》视听音乐会,音乐会由瑞士指挥家菲利普·贝伦指挥,上海轻音乐团演绎。

London Street and Stage

伦敦街头舞台

1889年,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查理·卓别林本名)出生于伦敦。他的父母都是戏院的表演者。

戏院的迷人世界令还是男孩的卓别林深深着迷。他的父母都是戏院的艺术家,常在英国和国外表演,直至他们分别死于酗酒和精神疾病。当生活陷入困境,卓别林和哥哥不得不自力更生。

查理·卓别林 加入卡尔诺公司时的肖像 约1909年

1898年,在他九岁时,加入了一群由年轻男木屐舞者组成的“兰开夏八童伶剧团”。1902年,他被雇佣扮演话剧《夏洛克·福尔摩斯》里的门童比利。1908年,在哥哥的促成下,英国最负盛名的默剧剧团经理弗雷德·卡尔诺录用了卓别林,通过一些小角色,他的演技日益精进,凭借在《沉默的鸟》里扮演醉汉的角色而声名大噪。直到1913年基石电影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机会,他才选择离开卡尔诺剧团。

Looking Through the Camera

透过镜头

1913年12月,卓别林抵达洛杉矶。基石电影公司所做的电影,剧本故事情结大都围绕着打情骂俏、偷拐抢骗等简单无味的题材,然而卓别林不安于这样的工作方式,多次,卓别林的想法几乎总是与导演们背道而驰,他不满这些导演不聆听他的想法,甚至删减了他的笑料。

但是在1914年的《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卓别林穿上那套使他成名的戏服,故意强行让自己出现在电影画面中,但是他立刻就进入了这个角色,既有尊严又笨拙,是个诗人,也是个梦想家。卓别林迅速成为基石电影公司最赚钱的明星。

查理、杰基·库根和扮演警察的汤姆·威尔逊《寻子遇仙记》(第一国家影片公司)1919-1920年

查理·卓别林扮作流浪汉形象(共同电影公司时期)约1916年

1914年底,他换到埃塞尼电影公司,他开始发展那个既傲慢又粗鄙的电影角色,将浪漫与柔情也融入故事之中。1916年,他转到共同电影公司,创作了那些至今被视为杰作的喜剧电影,并开始发展社会评论式题材。

1918年,卓别林30岁,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与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签订了六部影片的合作协议。

A Hollywood Maverick

好莱坞鬼才

卓别林是电影史上少有的敢于挑战好莱坞现有秩序,径自开拓新领域,并用自身行动激励其他创作者的电影人模范。不仅作为一位演员、导演和编剧,还身兼老板和作曲者,卓别林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创作独立,这也许比美国电影史上的任何人还要长久。

卓别林拍摄《狗的生活》(第一国家影片公司)1918

1917年,他在好莱坞购买了四亩柑橘园地,并将其打造成了自己新的影视基地,包括开发制作的厂房、剪辑和办公室。1919年,他与导演大卫·格里菲思、演员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范朋克)和玛丽·皮克福德(璧克馥)共同创办联美公司,这是一家由电影制作人自己出资、发行的电影制作公司,因此完全享有艺术创作自由。1920年初期,卓别林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高电影票房拥有者。

查理·卓别林和助理埃迪·萨瑟兰(左)在《淘金记》(联美公司)片场,特拉基,加利福利亚,1924年4月

《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和《城市之光》1931年,卓别林确立了其全方位电影人的地位,他精湛的演技将其表演提升至新的高度,也拓展了流浪汉的独特形象和世界观,使其冲破原有面貌。

The Sound of Silence

无声之声

1930年代中期,卓别林是少数持续制作默片的杰出电影人之一,他对于声音和音乐的创新与实验,对于这两者表现潜力的挖掘与探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若不能意识到配乐在卓别林电影中的重要性,就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他的作品。他的电影配乐和表演动作互为表里,和谐优雅地编织属于“流浪汉”的世界。

卓别林与阿贝·莱曼管弦乐团在录制歌曲《唱一首歌》时拍摄的宣传照,约1925年

虽然没有接触过音乐的训练,但卓别林自学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是一位无师自通、极具天赋的音乐家。1931年《城市之光》开始,由不同音乐伙伴的帮助,他前后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1936年《摩登时代》中壮阔的交响配乐可谓是作曲家卓别林音乐生涯的巅峰。就像他的著名角色一样,卓别林的电影音乐也在喜剧、悲剧和技巧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At the Heart of Man

心之所向

1931年2月初,卓别林开始了一段为期18个月的旅行,这次经历最终带给他难以磨灭的冲击和影响,为他开拓视野,也点燃了他的艺术热情。

《摩登时代》(联美公司)1934-1935年

卓别林第一次尝试写作,与1933年至1934年间,以“喜剧演员看世界”为系列标题,发表了5篇游记。他开始对所见所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见证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失业大潮的阴霾笼罩着陈旧的欧洲。

在欧洲,卓别林抓住和公爵、贵族、作家、政客讨论政治经济的机会。卓别林此后的两部电影《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便是他对近期的经历和时事的深刻反思,也是这个现状,使他不得不渐渐告别那个无声银幕中经典不朽的角色。

卓别林与梅兰芳(左上)

1936年3月和5月,卓别林两度来沪。1936年3月9日下午1点半,卓别林携影片《摩登时代》的女主角宝莲•高黛及其母亲一起,乘坐美国“柯立芝总统”号抵达上海。从1936年3月10日离沪,到5月12日再次来沪,之间相隔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Life After the Tramp

后“流浪汉”生涯

尽管《大独裁者》非常受欢迎,但是在参议院上,它被谴责是干涉主义的政治宣传。整个战争期间,由于卓别林的政治立场以及轰动的私生子诉讼案,使其道德饱受质疑与攻击。随着战后冷战妄想以及麦卡锡主义的兴起,这些年他与收容他的美国关系急剧恶化。

查理·卓别林扮演阿德诺伊·希格尔,《大独裁者》(联美公司)1939-1940年

1952年9月,卓别林和他的家人乘船前往英国伦敦《舞台生涯》首映礼;然而在海上航行两天后,他收到通知,美国司法部长撤销了他身为外国人回到美国时需要的重新入境许可。卓别林选择不回到那“不快乐的国家”。卓别林搬到了位于瑞士沃韦的科尔西耶巴恩庄园,那里成为了他们家族的永久住所。

Contemo ary Legacy

惠泽当代

查理·卓别林是首批、甚至可能是第一位,将电影提升至艺术高度的演员。

这个流浪汉形象举世皆知,他是一个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仍然表现出绅士品格的人物。

1977 年 12 月 25 日查理·卓别林于瑞士沃韦去世。 从马塞尔·布达埃尔到迈克尔·杰克逊、伍迪·艾伦、洗脑先生、周铁海、陈奕迅以及世界上无数的人,从摄影到音乐、雕塑、绘画和街头艺术,他的精神不断激励、延续着当代艺术的创作。

迈克尔·杰克逊致敬卓别林

伍迪·艾伦致敬卓别林

洗脑先生致敬卓别林

卓别林将他的才情嵌入到了百年电影发展史当中,卓别林留给我们的还是那个灿烂的微笑。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才是大师。已经成为标志性人物的卓别林,他的影响跨越了数十年并持续滋养着当代艺术家,成为了众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这件事本身就是个传奇。

【购票就点我啊!!!】

21222180576652008.png

电影资讯

有用 (7)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