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叹息 举报
0 25 0 详情
独一无二的Nikita Mikhalkov 举报
0 144 0 详情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举报
15 53 0 详情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举报
6 34 0 详情
感触很深 举报
0 68 0 详情
自然生存状态与现代文明,写实与魔幻的神奇结合,一股浓郁的祖先崇拜味道 举报
1 134 0 详情
现实又浪漫的大手笔,缺了点什么呢..... 举报
0 59 0 详情
看了一小时,陌生的民族,无法进入 举报
0 110 0 详情
夹在改革开放10年的中国与即将解体的苏联之间的特殊作品。前半段似纪录片风格,进城后瞬间进入感觉,结尾很回味,不只局限在民族,政治,意识形态对比上,具有对传统文明精神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更宽广的思考。诸多象征符号和镜头对老塔有所继承,电视机尤其是神来之笔!NewAge配乐对影片氛围营造的很成功 举报
1 166 0 详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举报
6 129 0 详情
很不错 举报
0 63 0 详情
我父亲在我长大后告诉我我的祖先是从内蒙那边迁徙过来的,应该是蒙族。我不知道他安的什么心,如果从米哈尔科夫的三观来看,这不啻于告诉你你的亲母另有其人。好在我对身份认同感远没有对存在感重视,比如说,别人说我是猪,我会想啊,我或许是猪,只不过被自己骗了。当然我有时也会用王菲的语气回敬,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啊。。 其实对于塔氏《乡愁》和米氏《蒙古精神》,情感共鸣方面我还远达不到,最多试图理解。 地域上的乡愁,时间上的对曾经辉煌的眷恋,寻根和母亲情怀,说到底,这部看似接近天堂的电影,仍然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落叶归根往 举报
0 148 0 详情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举报
4 183 0 详情
摄影师估计是纪录片出身 举报
2 178 0 详情
自然的美。 举报
0 99 0 详情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举报
5 164 0 详情
3.5 举报
0 47 0 详情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举报
12 87 0 详情
宰羊很利落 举报
0 67 0 详情
5.0。1.惯有诗意中的超现实涌动,赞绝。2.原始对峙文明,及亘古寻根之旅。3.刚波骑马持红伞踱过门廊,这一幕好美。4.舞场谈祖先:我们的灵魂两块一个+1。5.性之自由度:套马杆与避孕套。6.长镜头从电视内外延至帐篷外,贴草横移至年代更迭,套马杆渐变为黑烟囱。 举报
3 29 0 详情